飞信落幕,中国移动又在押注哪些新布局?

大力财经 时间:2022-08-11 发表评论

 

《钛度热评》直播间是由钛媒体钛度热评发起的原创直播栏目,邀请对不同行业、不同商业模式有着独到见解、深度观察的媒体人和行业从业者,第一时间就热点事件进行深度点评,通过多角度解读全面展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。

2022年7月15日,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,和飞信将从2022年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服务,曾经拥有5亿注册用户的飞信将正式走下历史舞台。飞信当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飞信也曾做出转型B端、加入移动“和字辈儿”成员等改变,但都未能扭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颓势,相较于移动社交霸主微信,飞信做错了什么?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呢?在C端场景,中国移动又在押注哪些新布局?

本期《钛度热评》栏目特邀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,一点财经创始人刘彦领,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以及《钛度热评》主编车铭德一起就话题“飞信落幕,中国移动又在押注哪些新布局?”进行了讨论。

对于飞信当时成功的原因。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认为,当时中国移动用户基数比较大,做产品会有先天的优势,对飞信本身既是基础也是铺垫。

一点财经创始人刘彦领对此亦表示赞同。他认为“飞信当时的成功”主要源于三方面:

第一,因为它便宜免费。飞信是 2007 年诞生的,它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契合了当时网络通信资费贵的痛点,满足了移动用户的短信需求。

第二,就是它的方便性和及时沟通。飞信的模型其实是融合了短信和彩信的功能,然后以一个即时聊天的界面呈现,这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沟通的管道,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一个由大量熟人构建起的社交环境。

第三,是网络效应发挥的作用。当朋友、同学,家人都在用飞信聊天的时候,那大家自然而然也会加入。这也是为什么它在高峰期,用户可以达到5,6亿人的原因。

《钛度热评》主编车铭德认为,首先肯定是便捷,2G时代主要还是短信的时代,一方面是可以在电脑上敲字代替手机打字;另一方面是联系人的分组和群发功能。

其次,优势还包括打通了PC端和移动端的信息传输,当时信息的中枢还是在pc,手机浏览器和APP都不完善,一个是手机网速慢、一个是流量贵,所以当时将PC的信息转移到移动端是有优势的,但是当网速和流量费用的问题解决了,短信的红利时代过去了,飞信也就被抛弃了,它是一个锚定产品被时代淘汰所带来的一个间接的结果。

第三,飞信在营销的一个举措,就是当时飞信接收消息时候的提示音,声音即品牌,类似英特尔的“等等等等”,飞信当时的“气泡声”也是一种成功的营销。

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表示,飞信的成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。它是 2007 年上线,那个时候整个手机产业还处在2G到3G交接的时期。这个时候中国移动作为一个运营商,它来做这件事情是一个必然。在当时它能够同时覆盖完全实时(两个人都同时在线)、准实时(一人在线)以及非实时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通讯服务。再加上它可以同时提供移动端和 PC 端两种设备端的链接,可以说是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当时用户通讯的一些痛点。

第二点,其实是它可以免费发短信,尤其是在当时短信的资费还很贵的时代下,不仅可以免费发短信,甚至还可以免费分组群发。而且可以直接用电脑端来操作, 非常的便捷。

关于飞信相较于移动社交霸主微信,飞信做错了什么。一点财经创始人刘彦领认为,能做出来飞信这么一款产品说明团队还是很有眼光的。站在当下去复盘这款产品的成败,我们也能更清晰地看到这款产品的局限性。

第一,产品的局限性。飞信诞生之初的局限性,它是在中移动生态内诞生的一款产品,它的出世就是为了帮助移动扩张地盘,抢占用户,所以一开始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,并跟自己的邻居联通和电信划定了明确的三八线,不互联互通。这就让大家使用起来很难受。尽管移动一直是运营商中的老大,但它终究无法大量获取联通、电信的用户,将对方用户全部吸纳,这是它的先天短板。

而在互联互通上,微信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障碍,3G、4G时代以后,流量费用也不贵,开通流量以后,大家都能在微信这一款软件上友好的沟通。

之前都说微信一出生就带着“狼性”,确实如此。从上线语音聊天,再到一年多用户数突破1亿,再到后续“朋友圈”、“微信公众号”、“微信支付”等功能的上线,更是让它完成从通信平台到生活方式的跨越。即便飞信后来破除了与联通、电信之间的障碍,也拥有着庞大的用户,但奈何同时代的微信诞生了,它很快形成了很强大的网络效应。这个时候,微信或飞信的功能已经不是最核心价值,跟我联系的朋友才是最大的价值。他们在哪里,那我就会在哪里。

第二,商业模式上的局限性。飞信是基于中国移动和神州泰岳等公司合作运营的一款产品,它贩卖的是移动增值服务。因为它是依附于移动的,收费模式都要围绕着移动,将原本移动短信业务费用,低成本的收归己有。这样的免费短信与中国移动短信业务,在利益上也是相互冲突的。所以从收费逻辑结合应用场景上看,飞信的盈利天花板很容易就能看到。

第三,时代的局限性。飞信是介于2G到3G的过程中而诞生的,用PC上的飞信客户端给手机发短信,是免费的,且不用受到机型的限制。要知道在2G到3G的档口,当时app开发,需要基于不同机型去做各种适配的。所以飞信有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。

3G时代,谷歌正式发布Android操作系统,这是一款开源系统,各种爱好者开始在上面开发各种应用,让安卓系统得以大流行的同时,各种移动app开始大爆发。由于飞信产品是基于移动语音业务延展的增值服务,不像安卓应用市场上各种应用,万马奔腾竞争出来的结果。竞争对手多,再加上自身迭代慢,市场自然也就出现分化了。

第四,不做第二个微信,转而做小众、细分领域的办公软件确实还有机会,就像主打职场社交的脉脉。飞信转型B端市场是在2016年,的确是为自己找到一条新道路。但2016年,B端那时候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需求还没觉醒。市场潜力也是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培育的。再加上本身的基因与合作模式,飞信能不能冲到盈利的那一刻,内部能不能给这样的支持和机会,从它当下选择停运,就能反推它的处境,不容乐观。

另外,在线办公市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做,像阿里钉钉,从阿里2022财年财报上可以看到,从2014年开始这么多年来实现首度盈利,即便在线办公市场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,但也是充满了红海竞争。也就是说入局的时机很关键,很多时候,最先做的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,反而为别人做了嫁衣。

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表示,飞信的落寞和失败,主要是遇到了真正强大的对手——腾讯微信。张小龙深谙人性,做出来了IM的全民级产品。

另外一方面,是飞信产品的定位问题,最初还是想做一个类短信的社交产品,在功能上没有突破,也没有创造用户新的需求。

第三,是内部投入的力量不够强大。要知道,微信是腾讯早期三支同步开发的社交产品中的胜出者,即使没有了微信,还有其他的产品会问世,中移动和腾讯的社交之战,是不可避免的。

《钛度热评》主编车铭德认为,飞信定位的是正式场景,工作、发通知这些,而不是社交,而当时社交的市场明显更大,而且工作相较于社交是反人性的,所以微信打败飞信是注定的。

另外,飞信当时的用户群主要还是年轻人,上学的时候发通知是没问题的,但是工作后如果不是公司来推动员工很少会主动使用,当时飞信的功能过于单一,没有类似钉钉、飞书这类综合性办公软件的功能,当时市场不成熟,生不逢时。

最后,飞信只存在于移动体系内,用户规模受限,因为不可能只有移动跟移动的人联系,所以飞信难以成为网络身份证,在流量时代,是无法跟那些全网流量平台竞争的。

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表示,最本质的还是移动自身战略的思考。移动始终还是把飞信的定位和发展路线局限在和联通、电信的运营商之争这一层面了。移动并没有真正把它放到战略层面来思考社交软件这件事情。

第二,是移动对飞信的市场的思考和认知的局限。在以前春节还没有抢红包和群发的功能出现,拜年的时候其实是短信拜年的,而短信拜年当时可以直接为移动带来 30 亿的收入,飞信的免费和它固有的短信业务其实是直接冲突的。所以在移动内部,飞信的权重是要往下放的。

可以看到飞信也有做 ToB 的企业服务平台,但那时像钉钉、企业微信这类软件都已出现,而且牢牢占据了头部的市场地位,飞信作为后来者已经没有太大优势。

关于用户对社交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。一点财经创始人刘彦领认为,从产品形态来看,从最初的OICQ、MSN、米聊到QQ,再到微信这样的通用型社交选手,细分领域的社交软件机会也很多,比如小红书种草打卡式社交,微博的广场式社交,脉脉这样的职场社交产品,我们看到它们也在当下这个时代活了下来,且活得可能还不错。

另外就是媒介形式开始更加多样,比如文字、图片到语音、视频,功能越来越多,且越来越类似真实社交,比如4G推出后,视频对话的出现。基于当下的云技术支撑,互联网大会已经实现了这种云交流的形式。包括当下流行的元宇宙,未来大家在元宇宙空间里面对面聊天也未必不可能。

不过,形态上如何变化,本质上来说,产品还是需要有闪光点,做到对用户的强吸引,最后让用户留在平台上离不开。社交软件的成长过程必然也是如此。始于你的闪光点,然后聚合更多人去使用,慢慢的让我们离不开你。这个过程如果走不完,那就只能是始于亮点,终于亮点。

从始至终,用户对社交的底层需求都没有变化过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,无论是生理、安全、社交需要还是尊重和自我实现。需求还是那些需求,只不过,满足需求的技术手段和场景发生着变化。

不论是古代的飞鸽传书,还是之前所说的社群社交概念,到后来的即时工具,再到QQ,微信等更便捷沟通的需求。亦或者是,伴随元宇宙时代到来的虚拟社交,很多人未来足不出户,通过虚拟社交满足需求,比如虚拟结婚、虚拟生娃等等。这些都是技术手段围绕着“人”在不断的创造沟通场景,满足需求。

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表示,社交软件的本质就是网络效应。它通常是赢者通吃的,我们会发现头部效应非常明显。但尽管如此,社交产品领域迭代速度依然很快,不断有新的玩家想要进入这个领域来撼动老玩家的地位。

但是社交软件还是可以分成三大类,以微信、钉钉为代表的熟人社交,以微博为代表的半熟人社交,以及以陌陌、探探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。但是不管用户通过哪些新的社交平台结交,之后还是会迅速地转移到熟悉的社交工具上。新产品通常会有比较高的信任门槛。用户会自然而然的把聊天的场所迁移到这种低信任门槛的平台上,这个是用户需求侧导致的。

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带动社交平台的发展。社交 APP在媒介的载体、内容的形式,包括交互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。

另外,新一代的互联网用户对于娱乐的需求也是很强烈的。现在不管是购物电商还是游戏直播,都正在跟社交进行深度的融合,不仅游戏往社交化发展,社交也开始呈现出游戏化的趋势,包括在元宇宙社交产品上,也都是以游戏为底色的一种社交产品。

《钛度热评》主编车铭德认为,首先,社交产品要复刻真实的用户社交场景和沟通场景,像朋友圈、snapchat等都是符合真实的社交状态的产品,也都是比较受欢迎的社交产品。

同时,社交产品将经历网络效应和逆网络效应,从线上社交的便利到个人安全边界的保护,所以头部网络效应下,总有垂直的小众社交产品的生存空间。

“社交+娱乐”是方向,社交不是为了工作,是为了满足,之前是从社交(积累流量)到娱乐产品满足(微信游戏),但是抖音、快手这些平台,是基于碎片化的时间建立的从娱乐到社交的反向逻辑,出发点不同,但是社交的网络效应更强,娱乐的竞争相对同质化,竞争会更激烈一些。

关于哪些厂商在做垂直的市场布局,如何看待社交软件场景化的深耕,以及他们如何突围。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表示,目前腾讯有腾讯会议,企业微信,阿里有钉钉,字节虽然有多款社交产品的发布,大都是无疾而终,但是飞书起来了。字节跳动的社交之梦,还没有破灭,张一鸣会继续发起总攻的。

陌生人社交领域已经有陌陌、探探、Soul等产品,罗永浩还曾经发布过社交产品“聊天宝”、“子弹短信”,最终也都没有成功。

在后疫情时代下,互联网居家办公、线上会议、上网课、移动办公等需求,都有不同的产品,用户的需求是多元化、多样化的。只要有机会,社交的需求一定存在。

“移动运营商们”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都有哪些优势和局限。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认为,在优势方面,首先,移动运营商对于 5G 基站等基础设施的覆盖度绝对是其他市场化的公司无法比拟的。第二,移动用户的数据金矿。这个数据可以给它带来准确性高、全域覆盖,以及业务全覆盖这样的优势。第三,它具备资源的统筹能力。

局限,首先是缺乏网感,也是全世界所有的运营商都普遍存在的。另外决策周期长、市场反应慢,所以做产品会相对处于被动的地位,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崛起之后,运营商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,而慢慢地回到所谓“管道”的这一层作用上。

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表示,移动运营商的优势,还是在5g的流量分发层面,解决用户的一些底层需求,做好技术层面的维护,优势要继续放大。局限就是不够开放,在和BAT公司的竞争层面,还是更多抓住了B端市场,C端用户变现难的产品,运营商们可能不会去亲自着手去做,通过收购、或者资本布局会比较好。

关于在 C 端场景,中国移动又在押注哪些新布局。一点财经创始人刘彦领认为,移动通信运营商们一部分优势是“有钱有人有路有资源”。

但从基因上来说,它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创者,相比搞基础通信基础建设,相比一些开创性的C端业务,移动还是比较适合面向B端去做。比如飞信,在工作场景里,相比QQ这种通用型的聊天工具,飞信在当时是一种很商务性质的沟通方式。这其实也说明,飞信某种程度上还是有比较重的TOB基因。包括飞信后来转入到B端在线办公赛道,这其实都是基因使然。

虽然可以看到,中国移动一直想在C端有所布局,像咪咕音乐,咪咕视频在冬奥会还刷了一波存在感。但我认为做C端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跨度太大。这些领域对于很多面向C端的企业来说是生死存亡,对于它来说,做成了也许只是锦上添花。

相比之下,“移动运营商们”更适合做整合服务。包括上面我们提到的咪咕切入长视频,是很好的入局时机;虽然这些业务都不是具有开创性的,但它可以结合资源、资金等优势顺便收拾局面。

相比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C端业务布局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移动通信运营商们相对劣势,因为没有落地足够产品和生态将自己的流量优势去转化和落地。与其死磕移动互联网,反倒不如在物联网上去布局。以连接为基础,向下延伸卡位物联网入口,向上延伸拓展平台和应用,向外建立产业生态,促使更多的物联网应用加入到移动通信网络中来,这样既能保持话语权,又能引领下一个时代。

元一资本合伙人安吉拉认为,关于移动的布局,一方面是关于 5G 的布局,我们看到三大运营商都在发力基于VoNR的5G新通话。比现在微信、QQ 这类社交软件,拨打的视频通话效果要高很多。用户不用换卡换号或者换套餐,也不需要下载 APP或者添加好友,直接可以共享屏幕做远程协作。一旦搭建成了,可能会对于现在的即时社交软件造成一定的冲击。

另外,就是咪咕系列,主打年轻人的消费场景。包括现在还在布局二次元的 IP ,第三,在元宇宙这方面的布局也是比较超前的。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打造了一个谷爱凌数智人,相当于对于元宇宙做了一次初步的试水。云游戏上也是做了很多跨界的合作,而且成为了官方正式的电子体育比赛项目的推动者。

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认为,在C端,中移动押注了咪咕视频,还是比较成功的。比如音乐、动漫、网剧中长剧、和互联网体育版权的转播。咪咕视频的崛起,更多还是抓住了冬奥会的赛事红利的机会。
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网站留言RSS订阅违规举报 友情链接